•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电影人物
  • 电影版《何以笙箫默》为啥被拍成这样?
  •   很多人看完电影版《何以笙箫默》之后,都有一致感受:妈呀,这拍的是个什么玩意儿!哎呀,晓明哥演的很努力!整个人静一静之后,又会产生一个疑问《何以》为啥会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情节跳跃、表演浮夸、桥段老套、人物关系混乱……这些在《何以》里都不值得一提了,当you are my sunshine 的音乐响起,当逆光袭来,当晓明哥喊出耍我啊,再当的歌声如沧浪之水般的涌来,令人愿意相信,《何以》的团队创作初衷,是为了伺候好观众。可到底怎么“伺候”?谁来“伺候”?看来片方并没有想明白错误的人干了错误的事,这才是《何以》之所以拍成了现在这个德行的原因。

      在这个电影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IP、大数据、粉丝经济、跨营销等等等各种“高大上”概念旧瓶装新酒地纷至沓来,各商业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人才、互联网人才大批涌入这个貌似没什么门槛的行业,积极而又天真地抱着把电影当成产品认真做就能让观众买账的初衷,开始一部又一部“商业消费品”。有这么一个背景在,那么《何以笙箫默》的出现就不是偶然。

      影版《何以》制片人、导演的微博上,有这么一张图片,很能说明此片为何拍成了这样。“大众狂欢的年代,我们认真地做一个商业消费品。让你不带负担地在电影院笑和哭。不将就的是整个制作宣发过程。”

      正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入电影行当的人也都应该懂得“电影既是商业,又是艺术,也是技术(排名不分先后)”。所以“商业消费品”这个说法没问题,问题是,按照“商业消费品”标准来看,电影版《何以》只在市场和销售环节做到了“不将就”,产品本身的质量却距离“合格”还有很远。

      标准商业片讲究类型化、高概念谭维维整容化。主题浅显没关系,情节老套也没关系,只要按照产品规律去“研发”,就能做到让人哭笑。《何以笙箫默》小说受到热烈追捧,电视剧获得不错的收视率,都说明这一IP本身具备很好的商业开发基础:成功人士真爱,突破各种,苦等多年终于修成。作为制片方,买到了电影改编权,既然这么认真,为什么不请有经验的“研发团队”做好剧本,不请行活儿过硬的团队做好制作呢?这不是一个反问句,而是确实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个特殊疑问句。

      有些人怀疑制片方的认真态度,直接将其斥之为“想赚快钱”。但我看完全片,感受到的非但不是“不认真”,甚至还是“很认真”,只是这个“认真”,是初学乍练的“认真”,是缺少灵气儿的“认真”,是对电影本体只理解到皮毛的“认真”,就像一个孩子,认真地说着每一句话,但说来说去只会用那几个词来表达意思。

      电影这个行业,不是没有门槛儿,而是门槛儿在里面。谁都能当编剧当导演,但不代表谁都熟练掌握叙事技巧和视听语言。

      《何以笙箫默》从叙事上讲,具有多个时空,这种跨越时间的爱情,并不是一个适合初学者练手的题材,但对于掌握了类型基本套的编剧来说,倒是一个可以突破发挥讲故事手段的好项目。好在它属于矛盾外化的爱情片,男女主人公遇到的都是来自“情敌”、“父辈”、“异地”这种外部困难,人物倒没有过多纠结,只要按照两人重逢到真正在一起这条线来做,加上各种闪回,还是可以将多年感情历程浓缩在100分钟内讲完的。

      但是就这部电影而言,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被各种男女主人公回忆和第三人称讲述打乱得的故事。主人公的行为虽然自成逻辑,但呈现出的情感脉络非常不符合一般人的观影习惯。那些伤心、拥吻,都来得那么突然;那些前面出现的戏份很重的角色,在后面完全消失不见。

      不熟悉原始剧情的观众,需要消化很久才能在其后的剧情中获知两人感情的来龙去脉,因此,这不是一个标准的文化“商业消费品”需要达到的“易读性”。这还只是结构上的问题。具体到场景,更是令人感到编剧在处理跨时空情感接连方面的捉襟见肘:转折来得太硬,很多场戏内可以番出花儿的地方都没去做。

      再说导演手法,衡量此项水平的标准,既有对演员表演的控制(没有差演员,只有差导演)、也有对摄影剪辑配乐的整体调度,还有采用视听语言的丰富程度,最重要的是对影片风格和节奏的把握。可以一项项来评价此片的完成度,以判断它到底有没有具备“商业消费品”需要达到的“可视性”。尽管精致、奢华的服装道具在都市爱情片这一类型中所占分量不轻,但如何恰如其分地用好这些元素,也值得仔细考量。

      另外,作为“粉丝电影”,总要把偶像拍得好看吧,这种好看到底要不要以叙事节奏的方式展现,实在有待商榷。更何况,黄子韬,来自拥有大批狂热粉丝的EXO天团,银幕秀的角色定位尴尬鸡肋,戏份不少,却无足轻重。除了被刻意安排卖腐,导演丝毫没有给出演员可以发挥演技的空间,粉丝们看后到底是啥感觉,难以想象。

      如果你熟知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那就不会要求制片人懂创作,只要他懂如何让一个真正具有创作才能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所长就是成功。最怕的是什么呢?就是经纪人当导演,老罗做手机,外行充内行。最怕就是以为大数据威武,以为互联网思维战无不胜,以为营销为王,以为产品研发谁都可以来弄。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适合干管理,有的人适合搞财务,有的人适合当后勤,有的人适合做战略,商业人才哪里都缺,跨界到电影不合适,还可以轻易转行做别的,但这个行业里,真正需要被重视被珍惜的核心人才是懂得电影本体规律的创作者们。

      商业电影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以不创作者积极性和原创动力的基础上进行商业牟利。而非现今这样,谁都可以玩一把,并且把态度看得比能力重要,把执行看得比创意重要,这种方向,才是的。

      本文由 325游戏(m.325games.co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