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电影圈
  • 30余部豆瓣高分病态暗黑系电影小说虐心毁三观!
  •   如果把艺术表现和现实生活划等号,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太想象力了。艺术需要表现张力。需要一定程度的夸张,需要与众不同,需要创新,需要大胆。这才有观赏价值。

      我一直鼓励年轻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都要好好活着,咬牙挺过去。但在电影和小说里,我喜欢看到死亡。更有戏剧性。

      比如电影《爱》的末尾,老把中风瘫痪的老太太捂死了,很多人反对这种价值观,我也不同意,但我喜欢这种戏剧性的结尾,。总跟生活一个样,有什么劲,有什么思考意义?只会让大家平平淡淡地忽视问题。有冲突,才有讨论。

      给人震撼力。由死亡引申而来的世仇、复仇也是很好的矛盾冲突。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比如《比尔》。

      同样,在生活里我提倡凡事,好好讨论,非解决问题。但我非常喜欢电影《比尔》系列里的、的打斗场景。,血浆满天飞,但没有恶心的感觉。这也是一种艺术。美学。我用的法律来电影里的美学。更否认这是一种犯罪。但前提是,有本事把叫人反感恶心的画面拍得有艺术感,而不是低俗感。

      比如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的人生观。我给这部片子打五星,给松子的人生价值观打一星。

      松子所有的悲与苦都是自找的,宁可再坏的二人关系,被男人打,家庭,也不愿独自一人,怕寂寞。一个人就不能好好生活了?非要人陪着?要被女权主义者骂死。她的童年成长有病态心理。但这样一出人生悲剧以喜剧、歌舞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很有艺术美感,尤其是色彩和配乐,非常精致,制作精良。

      电影《蝴蝶的舌头》前面平铺直叙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五分钟出现,在下,小学生往老师扔石头。扔石头的那个动作那个神情,那个病态的心理转变是整个电影的爆发。

      电影《洛基恐怖秀》,我昨天刚看,吓了一跳。这部四十年前的电影,放到今天依然是大尺度。集歌舞、恐怖、科幻、、舞台剧、变装秀于一体。

      对于某些声称恶心的评论,我绝对反对,我觉得这是跨时代的艺术。只不过题材偏向小众,非主流常态。也算是开山鼻祖的级别了。可能是欧美变装秀文化的起源吧。是有影史地位的。同时表演很有张力。

      之所以想到这个病态的艺术美感问题,是因为刚刚看完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早就看过,今天翻出来重看了一遍。

      这是一场激烈、、痴情、病态、悲惨的爱情故事。应该说是单恋。从小就爱恋一个男人,明知对方风流、不负责任,依然深爱他,长大后接近他,几次欢愉,有了他的孩子。然后默默离开,不想叫他不开心。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周旋于有钱男人中,卖身。一场舞会偶遇对方,对方却不记得她,又跟她一夜欢愉。后来孩子生病去世,自己也感染疾病要死了,寄来一份长长的。

      小说的女性心理描写非常细腻,被很多人推崇。话说,张爱玲的心理描写也很厉害,尤其推荐《倾城之恋》和《半生缘》,值得写作者研究学习。但我更喜欢茨威格小说里的这种病态的爱情观。

      我曾遇到不少年轻朋友找我咨询,提到恋爱问题,我经常说,要健康地爱一个人,要平等地爱一个人,要彼此付出,相互扶持。总是一个人依赖另一个人,这是不好的爱情,无法长久。如果对方对爱情不忠诚,见一个爱一个,不负责任,立马离开这种人。

      当然了,我说的是生活。想要平稳长久的爱情,务必要成熟,相互尊重。但在艺术里就不是这样了。艺术里就应该有不平等、不成熟、不、不尊重的故事,这才有戏剧性。

      看《情人》里中年男人和未成年女童的爱情,或者《朗读者》里少年和三十岁女子的爱情,甚至《洛丽塔》里继父和女儿的爱情。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要诟病这种的情感,但在艺术里,这是一种具有张力和戏剧性的表现。我很反对某些人用观来抵制艺术伦理,说这是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宣传。生活是生活,艺术是艺术,总把艺术在生活的范围内,就是艺术了。

      就像《霸王别姬》里那个小四说的,为什么唱戏总是唱英雄美人,不劳动人民?程蝶衣说,戏文就这么写的。其实是说,不是劳动人民不能,而是戏剧需要矛盾冲突和张力,太平淡了,写来写去都一样,就不成戏剧了。而英雄美人的故事,总是比劳动人民更有曲折性的。

      王小波在《红拂夜奔》的末尾说得很好:“一个人,光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应该有更诗意的世界。”他的“诗意世界”我解读为,不仅仅是美的,也有极端的、偏激的、与平素生活不同的,另类的、非主流世界的,艺术世界。

      之前看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时,也看到一大批人这本书的观,说婚外情。但我看完却觉得,这本书的性心理描写非常细腻柔情。,却不。可以说,是我读过的书里,性描写最精彩的。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的性心理描写也很精彩,但有种时期的压抑,没有《失乐园》这么生活化情绪化。为此我非常推荐。我始终反对用生活的观来艺术创作。

      看湊佳苗《告白》里的那群学生,哪个不是?人性的恶都被挖掘出来了。很多人评论说那些学生的心理,却没人,要是自己在当时当下的,是否也会?参见电影《浪潮》里的学生们。看到书里就站在制高点别人,却不能思考社会的,白读书了。

      看张爱玲《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多压抑的女性心理。十足的病态老妇人。这种经典人物形象,后来我看严歌苓的《陆犯焉识》时,看到陆焉识的后妈,婉瑜的姨妈,就想到了曹七巧。觉得严歌苓肯定借鉴,至少被张爱玲的曹七巧影响到了。

      看苏童《妻妾成群》里的二太太卓云,口蜜腹剑。看颂莲,怎么从一个女大学生变的。那是一个封建年代的女性被压抑的缩影。

      很奇怪,对于生活,我总是记得温暖的事情,但对于艺术,我偏向、、压抑、病态,甚至所谓的不,觉得这才是艺术于生活的美。

      不是说艺术就是,而是说,艺术比生活更长远,更极端,更敢于涉足生活中人们所不敢涉足的地方。

      而生活,人们总是习惯提倡真善美的,艺术自然要来挖掘人性的恶了。美也有。但无论美丑,都是加工过的,提升过的,夸张过的。这个我有创作体验。很多时候我写稿,并不是如实写,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稍加夸张。夸张不等于妄想的夸大其词,是有逻辑的,循序渐进的,有铺陈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