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评电视剧
  • 专题]美式战争片:求实与高大全交相辉映
  •   70年代末结束以后,美国战争片巴顿将军被引入中国,在中国年轻人当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图为电影巴顿将军剧照。

      中国的观众普遍看到的美国战争电影,大约始自70年代末结束以后,以《巴顿将军》、《最长一日》、《虎虎虎》等为代表的美国战争片在海外已公映多年后终于被引进到中国,由此中国观众在与彻底三十年后开始逐渐接触到美国拍摄的战争影片。

      电影诞生之初的默片时代,1915年戴维·格里菲斯讲述南北战争及战后南方重建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被认为是美国战争电影甚至是世界战争电影的开山之作。在1949年以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那几年,美国曾拍摄过大量战争片,有不少被引进到当时的中国,在少数发达城市地区放映,给当年的中国观众们留下过深刻印象,比如《西线无战事》、《佳人》、《魂断蓝桥》等经典名片,在华公映后都曾引起评论界热议。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电影与中国观众基本绝缘。现代的大多数中国观众,是自70年代末开始再次接触美国摄制的战争片的。由于中国与的体制、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美国的战争片与中国观众们所熟悉的“三突出”、“高大全”式国产战争片及苏联东欧的电影截然不同,带给中国观众们完全不同的感受。

      美军对于电影的鼓舞和宣传作用很重视,甚至多次向电影公司出借自己的现役武器和军事以供拍摄。图为美国电影B-52轰炸机剧照。

      电影作为20世纪初在大众领域出现的影响深远的发明之一,在诞生之初,军方就注意到了其独特的宣传作用,比如英方在1916年就将索姆河战役期间新闻记者所拍摄的电影片段剪辑成纪录片在国内广泛放映,既宣传了前方将士的英勇、又后方大众对前线的热烈支持。

      美方最早则是通过早期热映的几部战争片而认识到了电影在宣传方面的巨大作用。1927年的经典空战影片《翼》(Wings)、1930年的空战片《》(Hell’sAngles)通过描绘一战飞行员充满浪漫色彩的战斗生活,美国社会不少人对早期军事航空的兴趣。

      战火纷飞的二次大战中,美国举国团结一致,全国同仇敌忾一致对敌,好莱坞与、军方密切合作,为赢得战争胜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不但有大批演员参军,还制作了很多优秀故事片与纪录片鼓舞前方将士及后方士气。弗兰克·卡普拉受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委托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在传达军方意图方面就取得过巨大成功。

      据说马歇尔召见卡普拉说,因为战时急剧扩军,美军里充满了刚参军的懒散平民,必须让他们认识到为何要穿上军装,他们就可能像猛虎一样地投入战斗。通过美国陆军通信部队、陆海军情报部门提供的新闻短片及缴获德意日的电影片段,卡普拉陆续制作了这一系列的纪录片。该片不但在每个新兵训练营播放,而且在民间放映,甚至其中的部分影片被英国、苏联等战时盟友译制后在本国播放,取得巨大反响。

      在二战期间及战后好莱坞与军方的黄金岁月里,好莱坞拍摄大量战争片,很多都获得军方的密切支持。比如当时拍摄的不少空战影片,表现战机起降均使用航空兵日常训练镜头,而空战片段直接取材自机载枪的片段。当需要舰艇、坦克、重炮等重型装备时,美军都尽力给好莱坞以方便。

      50年代拍摄的《战略空军司令部》、《B-52轰炸机》等影片时,美国空军甚至不惜把摄制组直接拉到高度的战略空军驻地,直接给他们展示当年美国核威慑的看门家当——成群的B-47、B-52轰炸机队。1957年拍摄《B-52轰炸机》时,该机刚交付部队使用才2年,可以说刚形成战斗力不久,在美国奉行为减少常规军备开支而极度依赖核武库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时代,美国空军不惜将压箱底的杀手锏、最新式的B-52战略轰炸机亮出来,不能说不是一种得意的炫耀。

      既是对冷战中敌手苏联的炫耀,也是对争夺有限国防预算中败下阵来的敌手——美国海军与时运不济的美国陆军的炫耀(当年海军航空母舰项目一度没竞争过空军轰炸机而被撤销,陆军则被大幅度削减兵力)。

      电影最长的一天是美国战争电影的转型之作,该片放弃了早期战争电影里的意味,而且叫好又叫座,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之作。图为电影最长的一天剧照。

      这些拍摄于60年代以前的影片因拍摄时代及内容的原因,很少被引进到中国,广大观众并不熟悉。60年代以后的一些影片,尤其是曾经引进或在电视上播放过的影片,战争片影迷们就耳熟能详了。当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时,参加过二战的那代人基本步入中年,正在成为社会的,而战后婴儿潮的一代在逐渐长大,时代在变,观众的欣赏口味也在变。二战时代和战后早期那种类似国产“老三战”式的带有浓厚意味的英雄主义风格战争片早已为观众所厌倦,到60年代,美国战争片在剧情设定、人物形象表现上普遍更立体、丰满。

      《最长一日》即为代表作。作为美国为主的多国合拍片,该片堪称战争片中少数能与举国体制下的苏联大场面战争片相匹敌的影片,影片场面壮观、制作精良、群星云集,紧凑的剧情全方位再现了诺曼底登陆的宏伟,而赢得影评人及观众交口称赞的并非这些大场面,而是该片精当传神的塑造了美英法德不同国家军民气质上的特点与差异。《最长一日》拍摄时恰逢有美国第6舰队和英国皇家海军“堡垒”号轻型航空母舰参加的北约海空军部队在地中海的两栖演习。本片传统的英雄主义风格自然深受北约军方的青睐,轻松得到他们的大支持。由此,在那个尚无数字CG技术化为神奇的年代里,摄制组顺利拍摄了包含航空母舰、巡洋舰、舰等大舰队行动及大批两栖舰艇和登陆艇抢滩的实景镜头。本片发行后票房大获成功,可以说代表了美国二战电影的高峰。之后1968年的《坦克大决战》、1970年美日合拍《虎虎虎》、1975年的《中途岛》也可谓高峰之作的余音,影片也都走大场面、大制作、大明星加盟的,但观影主力观众群体的构成在变,社会风尚在变,这些影片再难重现《最长一日》那样的辉煌,无法再现叫好又叫座的场面,大多风评甚佳却票房惨淡。

      越南战争造成了美国社会深深的,观众口味的变化反映在影片题材上上也可见一斑。在60年代这个激进的时代里,意识形态的与对立,也反映在战争片主题风格的对立上。传统英雄主义的影片还有,如1963年的《大逃亡》,1968年的越战题材电影《绿色贝雷帽》,尽管美军给予了全力支持但这类影片已难像以前那样一统天下,只占一小部分分量。

      随着越战愈演愈烈,美国社会战争的中年人,即尼克松所谓“沉默的大多数”与年轻的、激进的、反战的年轻摇滚一代的裂痕也在加深。1970年的几部战争电影可谓的60年代的总结,充分反映了这种意识上的对立:《巴顿将军》在历经20余年改编版权纠纷后,终于开拍并摄制完成,将这位美国最耀眼夺目、富有戏剧性的将军搬上银幕。乔治·斯科特成功再现了这位兼具热血豪胆的成功军人,但也存在性格冲动、口无遮拦的性格缺陷。

      本片制作人拍摄此片意在鼓舞美国因越战久拖不决而日渐疲敝的斗志,因此美军予以了全力支持——尽管1970年时,美军无论正规军还是国卫队已很难拿出二战中的主力装备如M4谢尔曼坦克、P-47、P-51战机,但还是尽力提供了一些卡车、吉普车、M1步枪外。尽管影片存在装备道具上的缺陷,但因为成功的人物塑造和极具戏剧性的剧情,发行后席卷奥斯卡且票房大获成功。

      1977年上映的二战史诗片《遥远的桥》反映平平,票房惨淡,成为大场面、大制作史诗二战的绝响。图为电影遥远的桥剧照。

      在1970年那个特殊历史年代(当年发生肯特大学惨案,国卫队枪击反战学生致4人死亡),收到的评论也呈两个极端,在二战中有从军经历的人无不交口称赞,甚至有巴顿当年部下看完影片后落泪不能自持,对乔治·斯科特表示愿意投效麾下,找找当年跟随巴顿欧洲的感觉。反战者则将本片看做军国主义大毒草,视巴顿为,将其为头上长角的而刻意。据说尼克松大为欣赏影片,在白宫放映厅多次观看,看完后信心满满仿效巴顿用兵,美军快速进入柬埔寨,无奈越战对美国是积重难返的死结,即使巴顿再生也未必能解开这个死结。

      长达十余年的越战创伤至1975年西贡的陷落而最终谢幕,电视直播中撤离越南的“季风”行动的狼狈给美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70年代美军越战后遗症中,反映在银幕上,就是军队的形象相比以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个银幕形象一般也是面目可憎,二战和50年代那种昂扬奋发的英雄形象早已不见踪影。美军和包括好莱坞在内的界彼此,互相视对方如同臭狗屎。1972年美军停止征兵后,军队在民间的影响力更是减少到了1940年以来的最低限度。1977年上映的二战史诗片《遥远的桥》反映平平,票房惨淡,成为大场面、大制作史诗二战的绝响。

      越战后美国社会的四分五裂和萎靡不振,战争电影第一滴血成为振奋美国的一剂药方。图为电影第一滴血剧照。

      1977年,暮年的伯特·兰开斯特主演的小成本电影《泄密斯巴达人》反映了越战早期派驻越南美国顾问的生活,兰开斯特扮演的老少校和他的南越手下最后重蹈法国人的覆辙而全军覆没。1979年弗朗西斯·科波拉改编自康拉德原以黑非洲探险为背景的小说《》的电影《现代录》讲述了一个充满哲学暗喻的故事,尽管学院派影评人们对该片大为赞赏,但大多数越战老兵表示这与他们经历过的越南相去甚远。影片中对越战美军夸张的戏剧性表现,如昏聩的军官,嗜血滥杀的战术,的后勤部队,当然使五角大楼大为光火,为影片拍摄提供帮助。还好大牌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和当时菲律宾者马科斯私交甚好,马科斯的提供了UH-1休伊直升机、F-5虎式战斗机及M-41轻型坦克等重装备支持影片拍摄。同期还有两部影片,被蔑称为“河内简”的激进反战影星简·方达主演的《返乡》及奥斯卡获影片《猎鹿人》,在反战者和派影评人口中被赞不绝口,被誉为经典、被醉心法国时髦后现代理论的知识和文艺界人士们百般解构、千般解读、被抹上一圈圈光怪陆离的赞誉,但在五角大楼、老兵观众、军属和协会之类的组织口中,则直斥这类影片为“八道、狗屁不通”。

      里根当选总统后大力重振美国士气,他和他的幕僚基本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一代人,对越战后美国社会的四分五裂和萎靡不振甚为不满。曾当过好莱坞演员工会的里根大力提倡拍英雄主义复仇片。因此《第一滴血》原本是一部反映越战被社会边缘化的影片,但《第一滴血II》就成功转型为虚构的美国孤胆英雄去越南千军大开杀戒的复仇影片。这类影片追求一时感官刺激,并无多少值得思考的地方,在美国放映时也和同时期众多动作片一样波澜不惊。

      但对铁幕另一边初次接触商业片的观众却有意想不到的影响:《第一滴血III》中兰博在阿富汗单枪匹马打垮苏军一个师,有军事常识的观众不难看出这只不过是电影人戏说。但苏联观众初次接触商业片,之余不乏有人信以。苏联社会末期社会混乱,有一个当年颇有影响力的“士兵母亲委员会”在群众反对阿富汗战争时就说:“派来不眨眼的杀手,他们一个人就能打败我们一个师”——看来显然是把银幕上的兰博当线年的影片《壮志凌云》是五角大楼与好莱坞自越战后第一次合作,取得了双方均感意外的成功。图为电影壮志凌云剧照。

      1986年的影片《壮志凌云测你前世死因》是五角大楼与好莱坞自越战后第一次合作,取得了双方均感意外的成功。本片在绮丽的自然风光中展现极具机械美感、曲线优雅的第三代现代化战机F-14雄猫舰载战斗机,兼以俊男的爱情故事及旋律缠绵的情歌,以浪漫加英雄主义的手法表现海军舰载机飞行员的生活,在当年打动无数观众。

      《壮志凌云》的意外成功,给美军以极大,原来战争片竟还有如此奇效!值得一提的一点佳话是,《壮志凌云》的拍摄,美国海军不但出动价值数千万美元的F-14参演,还派出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一批顶尖教官助拍。影片字幕鸣谢的参演飞行教官之一罗伯特·威拉德如今已荣升海军上将,出任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当年官居少校的威拉德曾为《壮志凌云》担任飞行顾问,并在电影中露脸。他角色是一名被主角所射空空导弹命中的米格机飞行员。

      不过反战影片在80年代仍占主导地位,这反映了操控美国界话语权的左翼学院派对越战的普遍印象与态度。对越战大加鞭笞的《野战排》、《全金属外壳》等,远比查克·诺里斯的《突袭贝鲁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伤心岭》等有影响。《伤心岭》是和《壮志凌云》同年的一部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宣传的影片。

      老西部片巨星伊斯特伍德饰演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牛仔式陆战队军士长,从军多年年届退休,虽然战功累累,却因从未打赢过一场战争(一平一负)而被后辈军官。老军士长带领一排新兵刻苦训练,终于在入侵格林纳达后品尝到胜利。本片有巨星加盟,有陆战队出动塔拉瓦级两栖突击舰、LVT7两栖战车、CH46海骑士直升机等大型装备,全面展示了80年代美国海军陆战队传统平面登陆加垂直登陆的两栖作战模式,投入不可谓不大,老牛仔表演不可谓不卖力,无奈终究没能像《壮志凌云》那样取得巨大反响。

      1996年丹泽尔·主演的表现海湾战争的《火线勇气》一片,因不受美军欢迎而提供任何支持。图为电影火线年代军方与好莱坞仍然互不买账

      1991年的海湾战争让美军通过高技术战争干净利落的胜利而找到越战后失落已久的自信。但事件后美国社会风气兴起的以“正确”为代表的新型左转倾向,使军方与好莱坞互不买账。1996年丹泽尔·主演的表现海湾战争的《火线勇气》一片,受海湾战争中美军高达四分之一自伤死亡率的,以揭露军方各级官僚自伤丑闻但最终为主题。

      该片美军提供任何支持,除非按照五角大楼负责宣传的公关部门之意图修改剧本。而剧组也不愿,最终拍摄时租来英国挑战者坦克改装后冒充M1艾布拉姆斯坦克,以早已老旧的休伊权充黑鹰直升机。影片公映后,令人意想不到的一点是,丹泽尔·在片中塑造的军官形象不但刚正不阿,且军容整洁、举止干净利落,职业军人派头十足,据说美国陆军协会为此还授予其荣誉会员称号。

      90年代的好莱坞似乎在拍摄军方题材电影时专和军队过不去,动作片《勇闯夺命岛》反派是一帮要求落实待遇的陆战队特种部队在影片中将精锐的海豹部队打的落花流水。探案片《将军的女儿》将矛头对准90年代“尾钩事件”后美军最不愿触及的性及与女性军人服役晋级有关的性犯罪问题。

      汤姆·克鲁斯主演的法庭影片《义海雄风》直接关注海军陆战队关塔那摩士兵案件。像《孟菲斯号》、《大兵瑞恩》这样的以英雄主义风格表现美军的影片凤毛麟角,这种影片自然为美军所乐见,也取得了不错的影响,尤其是《大兵瑞恩》给中国乃至世界观众带来了非常震撼的视听体验,但这些影片毕竟是反映二战,年代久远,影响仍然有限。

      911事件发生后,全球反恐战争打响,美军肩负赴海外作战的,尽管、界对军方仍有深刻,但美国却燃起一股甚至比海湾战争更热烈的支持军队的热潮。好莱坞也民情,拍摄了一批和之前风格大相迥异的影片。梅尔·吉布森的《我们曾经是战士》改编自前美军中将哈罗德·摩尔的同名回忆录,讲述1965年10月底美军第1骑兵师第7骑兵团1营在越南中央高原德浪河谷作战的故事。该片和同期上映的讲述1993年美军参加联合国“恢复希望”援助索马里期间与地方军阀发生冲突受挫的电影《黑鹰坠落》一样,既未如早年战争片那样肉麻美军,也未像7、80年代的反战片那样将美军刻画的,而是淡化电影讲述故事的冲突背景,突出表现战场军人的手足之情。通过渲染军人之间的友情与战斗的、对军人和卷入战火平民的,来表达对战争本身的超出现实纠纷之上的。两部电影除了重型装备之外,都大量运用数字CG技术,展示美军在不同时代均远领先于对手的装备、战术与训练素质。尤其是《黑鹰坠落》一片,很独特的展示了现代特种部队的作战样式与特点,虽然特种部队装备的高技术装备并未能美军在与落后的索马里民兵的战斗中万无一失的取胜,但《黑鹰坠落》一片所展示的美军强大与自信,也为美军做足了公关。

      2000年后的战争影视作品中,还必须要提到《兄弟连》——这部在2001年年底上映的电视剧。该剧由金牌导演斯皮尔伯格与汤姆·汉克斯合作,讲述101空降师一个连队在二战欧洲战场的经历,塑造了一群平民在大战中受国家参军赴海外作战并战胜、解放欧洲人民后解甲归田的故事。该剧拍摄严格考究战史,对装备服装也尽量做到准确,被世界军迷和专业军事分析人士评价为最为专业的战争影视作品,界范围内取得巨大反响,也为美军展现了一个极为正面的形象。

      《变形金刚》电影打造出了美军救世主形象,该片的拍摄也得到了美方的大力协助。图为电影变形金刚剧照。

      电影工业随着技术发展越发进步,新一代观众的胃口更趋偏爱快餐式的强烈视听刺激,而非老派电影舒缓节奏下让人回味隽永的韵味。当80年代风行一时的动画片《变形金刚》准备改编成电影并找美军协助拍摄时,五角大楼公关部门的触角再次把握准了机会:美军对美国搞公关的直接目的是争取尽可能多的适龄青年报名参军,《变形金刚》的受众群体正好是这群人。二者当即一拍即合,《变形金刚》动画片原著中美军形象不算猥琐,而美军一般赞助影片拍摄的价码自然是电影对美军描绘的越高大全越好。因此我们就在2007年的《变形金刚》中看到了美军从F-22猛禽战机到E-8联合星大型指挥机,从A-10机到MV-22鱼鹰运输机,从捕食者无人机到特种部队AC-130炮艇机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战术。动画片原本是外星机器人做主角,电影版则似乎成了新世纪美军最新装备和三军联合作战空地一体非接触战术的综合火力演示大会,而机器人倒成了打酱油的了。反正《变形金刚》一经推出后大受欢迎,美军高科技的形象、亦真亦假的战术和作战模式也随着电影热映广为。《变形金刚II》中甚至出现了尚处于试验阶段的电磁轨道炮。此后海军陆战队在《之战》中也大战外星显神威,海军也不甘落后在《超级战舰》里激战外星人了一把地球,就差美国空军来当回救世主了。有观众戏言,美军在地球已无敌手,要展示肌肉只好找外星人练手了。

      911的创伤使美国全民趋于非,全球反恐战争一定程度上挟持了,决策层打出这个旗号,已成惊弓之鸟的不假思索就予以支持。美军在反恐的名义下仓促开赴战场,开战之初,好莱坞银幕上尚有《我们曾是战士》、《黑鹰坠落》之类影片助威,但战事久拖不决乃至变了味。伊拉克爆出虐囚丑闻、重建黑幕,阿富汗战事继续扑朔迷离,战火不断,美军有虎头蛇尾撤离阿富汗的可能。两地战局的演变和当初美军进入时所预期的乐观状态都相差甚远,好莱坞自然无法在银幕上按照五角大楼喜闻乐见的标准展现两地战事。《哈迪塞镇之战》、《节选修订》、《勇士的故乡》、《一代》、《护送钱斯》、《拆弹部队》等影视作品均不再戏剧性展示美军高科技装备和炫耀凌厉的战术,而是表现战争对各方当事者的。

      纵观美国战争片数十年发展,我们可以发现美方一直尽心竭力与好莱坞合作以打造和高大强的美军正面形象,但同时遵守市场规则,同时又有着思考的美国电影界却又时不时与美方唱反调推出反战影片。

      但无论如何,这就是美式战争片,让我们既能感慨作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的军力强大,也能接触到反战片中所力求表现的人的真实内心——尽管某些时候有些过头。这就是它与某些国家所拍摄的战争片的天壤之别。

      而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美军在战争片中如何注重公共——它会拿出俊男,浪漫故事,顶尖科技,而不是某些国家所只会的喊口号和制造各种穿帮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