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评电视剧
  • 评电视剧总局查抗日“神剧” 评论:抗战历史不能当儿戏
  •   近日,抗日题材电视剧《一起打鬼子》因“裤裆里掏出手榴弹”等“雷人”剧情,引发网络热议。记者昨日从国家新闻出版电视剧司获悉,目前,总局已就此事展开研究调查处理工作。

      据了解,58集电视连续剧《来势凶猛》由山东、完美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2014年12月颁发许可证。四川地面频道改名《一起打鬼子》后。

      对于近日网上热炒该剧个别情节“大尺度、重口味”,新闻出版广电局对此进行认真核查,认为该段情节确实存在问题,正在抓紧组织重审全剧,将依法依规作出进一步处理。

      目前,该剧制作机构已被要求暂停发行。

      究竟有多雷? 滥加低俗带“荤腥”

      代表剧:《一起打鬼子》《边城汉子》

      雷点:《一起打鬼子》中银妹与受伤的恋人相依,牵引恋人的手伸进自己的衣服摸胸,又从裤裆中掏出了一颗手榴弹;讲述抗战到全国解放湘西剿匪的《边城汉子》中,被下了的寡妇黑屋中脱掉衣服,且台词直白雷人。

      点评:在抗战剧中滥加“荤腥”,是低俗文化的潜规则使然。“为迎合低俗需求加入、等元素,是影视作品不严肃的表现。收视率不能成为编剧和拍摄的唯一标准。”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表示,“有生命力、有价值的影视作品不能以低级趣味吸引观众,而是要以思想价值和真实价值体现取胜。”

      缺乏常识靠

      代表剧:《永不磨灭的番号》《满山打鬼子》《向着炮火前进》

      雷点:在《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受伤的营长孙成海向天上扔了一颗手榴弹,竟把一架日本飞机打了下来;《满山打鬼子》中小英雄掏出弹弓,瞬间将鬼子身体射穿;《向着炮火前进》中主演表示要800里外鬼子机枪手,其机枪射程超过了从到呼和浩特的直线距离。

      点评:手撕鬼子、手榴弹、弹弓神童之类的剧情,显示了部分创作者为博眼球和收视率不顾起码科学逻辑的现象,也凸显了部分抗战剧被过分娱乐化、戏谑化的现象。影评人章杰指出,随意涉及国运兴衰的历史真实,是对历史和民族的不尊重。“对于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应予以合理整治,减少哗众取宠成分。”

      装备堪比“蝙蝠侠”

      代表剧:《孤岛飞鹰》《抗日奇侠》

      雷点:《孤岛飞鹰》是一部讲述1940年前后的抗战剧,但却被吐槽“装备现代堪比蝙蝠侠”,剧中频繁出现的突击车形似蝙蝠侠的“蝙蝠车”,而1943年、1975年才研发出来的也频频露面;《抗日奇侠》中一名抗日英雄将鬼子撕成两半,铁砂掌、化骨绵掌可轻松对弈数十名日本兵,有网友对此吐槽:“若日军如此不堪一击,抗战何须持续8年?”

      点评:抗战剧漏洞频出,一方面显示了该类剧部分创作者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对抗战史的隔膜。张宝义表示,与历史结合的文学影视创作最应遵守的就是真实性。“抗战剧不可被视为娱乐消遣品,而应强调创作的严肃性、性和思考性,承担其红色文化和重现历史的文艺职能。”

      为何频现荧屏?

      “神剧”跻身10亿元俱乐部

      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反映观众的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作方向,多部带有“手撕鬼子”等夸张雷人情节的抗日剧持续热播,也促使更多拍摄者投入其中。据统计,近年来抗日题材剧占到横店剧组的一半以上,一位职业“鬼子”演员吐槽,曾“一天内在不同剧组被8次”。

      《箭在弦上》虽曾被质疑“弓箭如何打败子弹”,却并未影响其“卖座”。据了解《箭在弦上》已跻身电视剧10亿元俱乐部,并曾创下全国卫视黄金档收视率第四的成绩。

      这个筐,什么都可以装?

      抗日“神剧”叫座不叫好,原因为何?记者调查发现,有人认为港台导演集体“北上”执导抗日剧,把抗日剧直接拍成武侠剧、言情剧;有人编剧智力低下;有人分析,根本原因是我国电视剧生产机制扭曲,电视剧为追求收视率过度迎合部分观众的低俗口味,比雷、比俗、比。抗日剧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导演金韬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抗日剧能满足部分观众的宣泄心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剧坦言,很多抗日剧实则是披着抗战外衣的刑侦、涉案、武侠剧,甚至增加、卖点。“例如抗战剧中,五人组的女子小分队大多有一个负责魅惑,就是为了满足部分观众的低俗趣味。”

      该编剧表示,抗日剧不能只看重花拳绣腿、动作精彩,而更应有历史根据,表达宏大严肃的主题。

      有老兵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抗战“神剧”非常反感,因为它们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不仅是对历史的,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先烈的。

      评论

      抗战历史不能当儿戏

      “神剧”是对抗战历史的无底线消费。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原本应以历史事实为核心,展示我民在日军侵略中艰苦卓绝、血战到底的不屈和英雄气概,但在“神剧”里,剧情被过度娱乐化包装,内核往往异化为武侠剧或偶像剧。在这种不良因素影响下,不少抗战剧情节安排一味追求离奇,对白设计刻意迎合新潮,甚至用低俗取代通俗,放大感官娱乐,却忽视对历史的、对抗战的。

      “神剧”之所以社会效益和公共效果,背后推手是眼球为大、炒作即赢的不良“生意经”。一些编剧、导演刻意追求收视率,作品低质化泛滥,过度娱乐化色彩明显。尤其应该指出的是,“神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把前人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描述为唾手可得,不仅是对历史的,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先烈的。这无疑会对,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历史观造成不良影响。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的大地。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不是单纯的娱乐作品,不能像讲述故事那样天马行空,不能生编乱造,要恪守事实、保持艺术格调。只有忠于历史,才能讲好历史,才能真正体现中国人民抗战卫国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才能正确反映中国作为反战争东方主战场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面对层出不穷的“神剧”“雷剧”,监管部门应切实负起责任,明确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真正回应群众的呼声,拿出切实可行的全链条监管措施,让更多的优秀作品像春日的阳光、拂面的清风一样,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性。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