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进口大片
  • 述平 真实与谎言:故事迷宫里的叙事逻辑
  •   “生活不见得就是创作……大家都有生活,但是体验很重要……创作本身就是虚构……有另外的真实在里面……它是另外一种心灵上的真实”。

      围绕《真实与谎言:故事迷宫里的叙事逻辑》主题,大师之光青年编剧高级班主讲导师述平,阐述了自己的创作观。导师:述平

      述平是擅长隐喻现实题材的叙事大师,他的作品有一种飞扬和尖锐感,着对立与融合。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编剧之一,他在行业中就是电影高品质的保障。他的《鬼子来了》摘下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赵先生》拿下卢卡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提名。与宁浩导演合作的《无人区》获得第64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而他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不仅在艺术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还在商业层面得到了主流市场的认可。与姜文导演合作的《让子弹飞》摘得当年国内年度票房冠军,并且斩获电影金马最佳改编剧本。

      生活本身也许是客观、真实的,但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对同一件事或事物,有不同的体验,这才是神奇的。导师:述平

      创作本身就是虚构,虚构是一种心理上的真实呈现,不是对现实直白呈现。作品的产生,是文化行为,不是生活行为。创作者是在创造世界,不是描摹世界。

      基于此,为了能让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更加丰富细腻,作为一个创作者,需要具有三个条件:天赋、阅读量、阅历。

      阅读则是为了开阔眼界,扩充知识量,是提升体验能力的捷径。广泛的阅读不只是看电影,只看电影容易产生“近亲繁殖”,还需要多阅读文学、哲学、心理学等书籍。

      最好能在脑子里留存100个经典的故事桥段,这样可以在创作遇到困难时,迅速的参考厉害的人用的是怎样的手法。活动现场

      阅历也是必不可缺的,有过经历的创作者生产的作品,才有可能让读者或观众体会到故事中的“呼吸感”。绝大多数的创作者,都无法驾驭超越自己年龄阅历的题材,个别极少数的天才在讨论之外。

      阅读量和阅历足够丰富,就会更敏锐的看到灵感的“火苗”,延展为精彩的作品。火苗的延展不是简单的横移,更不是抄袭,而是对情景的借用。

      例如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其实是受海明威《流动的盛宴》所;《无理之人》的故事情景则来自《罪与罚》。

      延展火苗靠的是扩写的能力。扩写能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锻炼,比如聊就是很合适的场景,这跟另一位导师刘浩良认为“闲聊很重要”的观点相同。适合做扩写的素材,因为它对大众有天然的吸引力,而且报道往往只是管中窥豹,本身就容易让人产生创作的。活动现场

      述平以《秋菊打官司》举例,本来是村长和秋菊老公之间的个人恩怨,逐渐发展成一个有关整个社会的事件。这是典型的低点进,高点出。

      《教父》是作者根据他母亲的形象写的,所以电影里的教父并不是一个的硬汉形象,而是一个喜欢的形象。

      述平还讲了个有关王朔的插曲:曾经有制片人想让王朔写一个有趣女人的故事,王朔直接按照姜文的性格来写,找个女演员来演就行了。活动现场

      一是给人物设置双重身份。最简单的例子是让观众知物的身份是一名,但在正进行的故事里扮演卧底。

      二是让观众获知的信息量逐渐超越角色。在观众在电影开始,搞不清人物的身份或在进行的事情,然后逐渐过渡到让观众了解人物在故事的进展,再超越故事里人物的认知,让观众获得满足感。

      一个好的结构是能给人带来创作。结构本身就是有魅力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结构,述平往往就会失去动笔的动力。

      在日常创作中,述平给提供了另外一种自己作品的方法,来源于《六顶帽子》这本书,书中介绍了六种思维方式:

      白色思维——关注客观的事实和数据;红色思维——绝对感兴的;思维——积极向上的;黑色思维——消极的;绿色思维——天马行空、创造性的发散;蓝色思维——较为的综合分析。

      述平还分享了举重若轻、举轻若重、从黑变白等创作技巧,内容和形式不统一的方法也许会有新的火花。

      下午的时间,导演果然(同时也是本届编剧班)和述平进行了对谈,历数了《有话好好说》《赵先生》《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等述平编剧的经典作品。活动现场

      《有话好好说》是根据述平自己的小说改编,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小说剧本化的过程中“对自己孩子下手”的问题?述平坦言自己本身就没有过分的想法,电影是导演的作品,就是听导演的。

      作为编剧,并不是每一种题材都要能驾驭。每当面对一个东西的时候,你自己最有感觉、感兴趣,有些东西让你觉得跃跃欲试,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活动现场

      至于如何在作品中呈现高级的幽默感,述平讲了一个故事:你被别人打一耳光打趴在地,你不要觉得疼或者想还过去,你找一找地上有没有钱。

      毕业于电影学院文学系,2011年起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先后担任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之《你好》文学策划、电影《疯狂的外星人》《贝肯熊2:金牌特工》《悬崖之上》拍摄剧本编剧的潘依然,作为编剧高级班的客座嘉宾,向们阐述了她的创作观。潘依然担任第一编剧创作的《隐秘的角落》,后迅速成为人们的社交货币,迎势成为2020年度爆款网剧之一,在豆瓣平台一度破国产网剧最高评分记录,得到了艺术和商业上的双重认可。

      但创作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便已有成熟的作品,但创作本身的神秘性依然让潘依然从未停止探索和思考。

      14年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就开始从事创作职业,潘依然慢慢发现“写作像谈恋爱,上一次经历在这一次,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几年的编剧生涯,潘依然陆续深度思考过3个觉得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编剧你能干点啥、你擅长什么类型、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编剧?

      a型血女人的性格

      潘依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作为坐班编剧工作的,后来发现,自己在项目的成败中没有多大的话语权,领导才是起实际作用的人。面临一个接一个的项目没有下文,潘依然决定做编剧,不再总是被一个人支配项目的成败。活动现场

      作为学电影史出身的潘依然,常常被这个问题困扰,因为发现市面上很多大火的作品,并不能被很恰当的放进某一个类型中。

      题材有的时候比类型更加让你激动,因为类型本身是很死板的,是很古老的东西。把感兴趣的题材放进固定的类型中,进行冲撞、匹配,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嘉宾:潘依然

      直到在采访中看到韩国导演奉俊昊阐述的观点——他说他不是要表达特别厉害东西的人,他只是一个过滤器,这个时代有他本身存在的东西。放在一个漫长的历史去看,如果这个时代是平庸的,那最杰出的表达者在这个时代里的表达也只能是平庸的

      “不是我要说什么,而是我感受到了什么”,保持自己足够的诚实和,就会感受到时代更多的讯息,会有可能创作更好的作品。

      但述平和潘依然都提到,工具书可以在创作中当作参考,真正的创作灵感,还是要靠自己在生活的真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