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进口大片
  • 2016年电影增速放缓:票补减少缺现象大片
  •   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放缓已是事实,原因众说纷纭:“票补”减少、缺现象级大片、幕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被完全……

      看过前三季度的票房业绩表,济南新世纪影城泉城店的影院经理李言鲁叹了口气,他和同事们作了预测:2016年影城只能完成90%的票房任务。

      2016年贺岁档,《美人鱼》狂卷34亿元票房。2016年一季度国内票房创下144.66亿元的高峰,李言鲁看着“年度总票房600亿元”的预测信心满满。可是,自4月开始,票房增速逐渐放缓,重点节假日档期均无突破。

      对比2015年与2016年同类型国产电影的单片表现,能明显感到中国电影票房的这场“震荡”:《盗墓笔记》作为2016年暑期档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交出9.8亿元成绩,2015年同档期的《捉妖记》则是以20亿元“封王”,同类型的《寻龙诀》16亿元;《大鱼海棠》5.5亿元,2015年《大圣归来》则为9.5亿元。

      “估计大家完成任务都有困难。”伴随着李言鲁们的焦恼,11月13日,国内总票房突破400亿元,业内预计2016年总票房在460亿元左右的可能性较大——一个与前一年基本持平的数字。

      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放缓已是事实,原因众说纷纭:“票补”减少、缺乏现象级大片拉动、高品质类型片不足、银幕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被完全……

      业内还有“唱衰”的声音。但在2016年10月电影节的一场集聚业内大佬的论坛上,新闻出版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否认了电影业迎来“寒冬”一说,认为这是行业从峰值进入波浪式起伏的过程。

      在那个论坛上,电影人达成了“共识”:“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生命线、改变是新课题、团结是凝聚力。”

      当2016年暑期档总票房停留在124.24亿元这个数字时,许多人问微影时代(娱票儿、格瓦拉运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杨丹:“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个数字几乎没有增长,和‘票补’减少到底有没有关系?”

      类似的问题被反复提及,直到年末。杨丹的回答是:“‘票补’只是市场行为、促销手段,它可以拉动一个时期的销售额,但产业发展不是靠促销。”他认为,“票补”减少是票房增速放缓的一个因素,但说“票补”决定市场,是毫无道理的。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微博]透露了一项数据: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补”大约在40亿~50亿元,约占票房总额的10%。

      这些或来自于制片方,或来自于发行方的票房补贴,直接计入了全年总票房中。一些消费者是被“票补”拉进影院的,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们。

      去掉这50亿元,2015年总票房为390亿元,较2014年增长31.82%,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算过这笔账后说:“2016年前三季度累积票房达356亿元,平均计算,全年完成480亿元的票房是可期的,增长率也可达到22%。”

      到了第三季度,中国电影人由转向冷静,反思的结论是,2015年爆发增长的总票房确有“虚高”之嫌。也许正是这份“虚高”抬高了电影界对2016年票房的期待值,也扩大了票房增速放缓后的失望。

      有人认为,一部分由“票补”所带来的“非繁荣”,使得更多“傻钱”兴冲冲投入电影产业。但杨丹认为,“票补”扩大了观众基数,仍是它对电影产业的一个贡献。

      “票补”是“互联网+电影”的产物。在线票务平台兴起后,为吸引用户下载APP,低价策略成为主要竞争手段,这是“票补”出现的一个动因。

      随着各平台的竞争格局已定,“票补”并不会马上消失,但在线票务平台为“票补”砸钱似乎已无必要。

      另外,杨丹说,做在线票务起家的互联网企业也在思考:“互联网产业作为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除了低价促销,还能够给市场带来什么?”

      市场有了,下一步是做强。杨丹认为,在线票务平台在初级阶段的“低价策略”会被“增值策略”取代,也就是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增值服务,比如精准的内容引导、精细化的影厅选择,从而增加用户黏度,提高人均观影次数。

      “不仅是售票终端,整个电影产业的升级都要经历转向‘增值策略’的阶段。”杨丹说,“过去两年‘票补’把‘势’做起来了,但这个‘势’能不能保持下去?‘票补’的手段送了一程,谁去接这一程,还是会回到内容本身上来。”

      “票补”减少后,那些适应了9.9元看场电影的消费者,开始认为电影票40元一张是“黑心暴利”,李言鲁认为,影城确实因此失去了一部分观众。

      更重要的事实是,失去票补的观众在面临高票价时,选择更加,2016年里足够吸引他们掏出40元的影片究竟有多少?

      2015年豆瓣打分平台超过7分的国产影片共有27部,2016年,至截稿时,这一数字是15部。

      暑期档票房124亿元,与上年相比几乎“原地踏步”,而国庆档总票房相比2015年则下降15%。

      一个例子是,被片方寄予高期待的郭敬明[微博]导演的电影《爵迹》,在10月1日收获单日最高的7369.9万元票房后一下滑,最终票房为3.8亿元;《湄公河行动》则以口碑逆袭,票房超过11亿元。

      “价格变得贵,当然要求就更高。我花50元买电影票去看电影,是不允许你糊弄我的。”资深电影产业观察者陈昌业说。

      陈昌业对比同是王晶[微博]作品的《澳门风云3》《王牌逗王牌》,二者口碑都不佳,但前者在春节档累计票房超过10亿元,后者在“票补”退潮后的国庆档仅获2亿元:“人们对烂片有一致的抱怨和,而不像春节档乐乐呵呵就过去了。”

      “在2015年,观众还把影院当成一个以娱乐属性为主的地方,对于里面的内容没有那么在乎。但到2016年已经不满足了。”华谊兄弟[微博]总裁王中磊[微博]说,“观众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观影取向——喜欢看什么、不看什么。”

      陈昌业认为,大量观众抱怨2016年国产电影质量差是“票补”退潮后的合理反映,但“质量退步”是个夸张的说法,“不存在明显提高”更为贴切。

      其实,与2015年相比,以好莱坞视效大片为代表的进口片票房也相对遇冷。其中,票房最高的《疯狂动物城》获得15亿元,和2015年《速度与7》的24亿元相差9亿元。

      这说明中国观众对于纯粹的视觉特效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同时也表明,中国观众正在强烈着属于中国人的中国故事。

      值得肯定的是,201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具备诚意、不同类型的作品,其口碑和票房都获得不错的效果。

      如《七月与安生》以精准细腻的表现力,在青春片领域作出突破;作为黑色幽默犯罪电影,在圆熟的类型结构中玩出个性;迪士尼出品、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进一步推动了优质纪录片上院线;《湄公河行动》树立了主旋律商业电影的新标杆;老练辛辣,书写了现实讽喻电影的新篇章……

      2016年暑期档,票房前三甲为《盗墓笔记》,成绩分别是9.8亿元、8.8亿元和6.5亿元,而2015年暑期一部《捉妖记》就超过了这前两名的票房总和。

      国庆档的5部影片,只有《湄公河行动》(11.8亿元)和《从你的全世界过》(8亿元)票房可喜,其他三部影片都较快地在差评声中销声匿迹。

      2015年高票房影片的集中爆发,也许是2016年现象级影片匮乏的一部分原因。多位电影从业人员表示,这是“创作的大小年问题”。

      “开发了一些爆款以后,每家公司都有些常规产品投入市场。”安晓芬这样解释爆款影片缺席的现象,“这也是艺术创作的一个规律:一部好的作品,最快需要两三年的开发、沉淀和培育,才能制作上市。”

      在2016年8月底新闻出版电影局举办的一场电影导演座谈会上,徐峥[微博]、宁浩等导演都谈到了这个问题:演员、编剧、导演、摄影、剪辑等重要电影人才快速流动,难以形成稳定的优秀创作团队,是优质影片生产周期长的一个原因。

      “跟我一起拍过电影的很多合作者,合作之后就再也请不过来了,因为有很多活儿等着他们。还有一些人,他们自己去开公司了。”陆川说。

      目前的现实是,国产电影导演队伍的壮大速度并没有赶上中国的银幕增量和票房增长的速度。阿里影业CEO张强[微博]便表示:“中国电影的最大痛点是缺人才。”

      电影市场仍然严重依赖冯小刚[微博]、张艺谋、徐峥、宁浩等导演,虽然大鹏[微博]、杨庆、韩延等青年导演陆续出现与成长,但不断变化的电影需求、个人水平的发挥不稳定,都可能影响影片的创作质量和效率。

      过去几年,中国的银幕增长保持高位运行。2010年全国有6000块银幕,目前这一数字已达到3.7万。

      中国电影票房近十年来的高速增长,正是得益于这一巨大增量的红利。一二线城市影院更加密集,观影便利,人均观影次数逐步提高;三四线城市的影院建设则扩充了观众人群。

      不过,观影人次不可能无限增长。“树长得再快也永远长不到天上。前几年票房增长30%以上的势头应该是很少能再出现了。”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微博]说。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相关报告,2016年的影院建设仍保持旺盛势头,有望在年底达到4万块左右,8000多块的银幕年增量或能保持稳定,但单银幕产出从2015年的139万元下降到123万元,其中,新影院的单银幕产出只有84万元。

      陈昌业这样解释这个问题:“一片区域的100万人口,原来10家影院消化,现在变成12家、15家,但人口还是这么一些。不可能一直在发掘新兴市场,基本上是一边发掘新兴市场一边稀释现有市场。”

      在济南泉城周边5公交站内,除了李言鲁主管的新世纪影城泉城店,还有4家影院。“观众要被几家一起分流。”李言鲁说,即使他将影院平均票价从29元调到28元,也仍有一场电影只有两个观众看的情况。

      在美国电影市场上,银幕增长到一定量级后面临瓶颈期也是正常现象。2016年,面临瓶颈,在中国率先困境的是近几年才建起的县级影院。

      大多数县级影院在春节、寒暑假等旺季时上座率能达到60%~70%,而淡季的日均观影人次以个位数计算,日营业额只能以百元计。难道2015年“小镇青年”就是个“”吗?

      2015年的票房火爆常与“口红效应”联系到一起,但当“票补”离场,电影不再是文化消费品中最廉价的“口红”,视频网站上的内容成了更便宜和便捷的文化消遣。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受众以“小镇青年”为主的喜剧电影同样了票房失利。

      近一年来,行业巨头加速并购与扩张的趋势明显。万达院线、阿里影业以及完美世界都有收购和投资动作,中影星美和大地院线也有影院收购或院线投资并购计划。

      未来几年,院线之间的兼并整合成为必然趋势。这将会为影院和院线带来管理成本的下降,以及在影片选择上更大的线、增速适度放缓的意义

      在2016年的上半年,和上海的五星级酒店宴会厅中几乎每周都有不同的电影公司召开发布会,向和资本展示自己的电影计划。

      年关将近,无论票房最终停留在哪个数字,中国电影人已经凝聚了这样一种共识:2016年是电影产业淘汰劣质产能的冷静期,未来,真正用优秀的电影作品和观众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稳定阶段即将到来。

      发行、院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进入了瓶颈期。如何使这个行业保持接下来的平稳上升甚至高速发展,人才的培训、队伍的建设和新观念的迫在眉睫。

      问:电影局局长张宏森曾指出“电影产业增长不应以单一指标衡量”,那么在2016年电影票房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其他指标表现如何?

      第一,我们看到高科技越来越迅猛地进入电影行业。互联网售票、3D和巨幕电影、全景声技术、激光放映,这些都推动了行业发展。高新技术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信息量大增的全新银幕世界。

      问:资本助推了电影产业十年来的增长,但如何面对资本热带来的仍是电影人的一个难题,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资本瞄着金融价值而来,追求的不是产品价值和产业价值,而是的价值。资本一般来讲还是比较短视的,只看眼前,但做文化产业不能短视。

      问:“好影片”要和观众达到情感共鸣、价值观共鸣,在新的发展阶段中,中国电影又如何找到自己价值观上的文化标签?

      在大所给予的种种挑战下,会不断出现新的价值观选择问题,这为电影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在电影里表现真善美的价值观,永远会受到观众欢迎。

      问:“票补”退潮后,一些观众因为觉得票价超出心理价位而放弃影院消费,你认为目前还有哪些培育市场的手段?

      除了票补手段,我们有很多手段可以培育市场,2017年3月,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正式实行也会对电影产业有很大促进作用。未来可能还会按照电影促进法的进行细化,市场规范力度可能会更大一些。

      如果完全从产业角度来看,一切都是生意,利润最大化;但是从事业这个角度来讲,我希望发行商能重视电影发行的多元和电影制作水准,怀着文化抱负去培育市场。

      推荐: